电影200米
电影200米
豆瓣高分
一次别离

电影200米

电影200米

电影200米
豆瓣推荐
  • 片名:一次别离
  • 状态:更新至1集
  • 演员:佩曼·莫阿迪,蕾拉·哈塔米,萨瑞·巴亚特,谢哈布·侯赛尼,萨日娜·法哈蒂,梅里拉·扎雷伊,阿里-阿萨哈·萨哈巴齐,巴巴克·卡里米,吉米娅·侯赛伊妮
  • 导演:阿斯加·法哈蒂
  • 年份:2011
  • 地区:伊朗,法国
  • 语言:波斯语
  • 划分:剧情/家庭
  • 时长:123分钟
  • 首映:2012-11-13(中国大陆) / 2011-02-15(柏林电影节) / 2011-03-16(伊朗)
  • 更新:2024-05-05 08:43
  • 豆瓣:8.8
  • 更多:更多WEST列表推荐

播放列表

线路F - 高清HD-720P线路免费在线播放器
 倒序

预映剪辑

截图

  • 电影200米 图1
  • 电影200米 图2
  • 电影200米 图3
  • 电影200米 图4
  • 电影200米 图5
  • 电影200米 图6
  • 电影200米 图7
  • 电影200米 图8
  • 电影200米 图9
  • 电影200米 图10

影摘

电影200米

一次离别》好到我无法给这篇影评弄个比较特别的题目,所以还是返璞归真为好。 这部电影让我对自尊,法律,爱,诚实,宗教,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。 先说自尊。看了两遍,我才逐渐发现两个男人的过度自尊是这一场争端的主要原因。如果富男人原意放下他的自尊,放下他在女儿心中近似完美的形象,放下他因为妻子闹离婚而不让妻子介入此事的武断,放下和穷男人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竞争,放下非要证明自己是一清二白的渴望,或许这场争端就象他女儿哭诉时说的那样:“事情本可以不这么复杂。” 同样

电影存在的好处之一,是它能够带领观众进入不同国家的文化领域,并拉近各国因种种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距离。在《一次别离》中,通过摇晃的手持拍摄,客观的视角,冷静中饱含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,片中男女老少的演员朴实却又不乏张力的真情流露,让我看到了最真实的伊朗当下的社会现状,以及一本《古兰经》对于伊朗人民的重要性,甚至在现实利益与道德底线所冲突的情况下,宗教信仰成为了一种道德约束。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,无论兴或衰、先进或落后、富裕或贫苦,人民的信仰都是不可缺失的。

片中三个至关性的两难抉择
一、关于现实与亲情的抉择
影片从一次简单的伊朗中产阶级家庭矛盾开始,夫妻二人一方想要移民寻求更好的生活,另一方则因有一位患有痴呆症的老父亲想要继续留在伊朗。选择在纳德身上,要么和妻女一起离开伊朗,要么和妻子离婚,留在伊朗照顾父亲,在这种情况下,无论做出怎样的割舍,都是对另一方的不公。纳德出于对父亲的考虑,选择了后者。他的选择完全能让人理解,毕竟如果弃患病的父亲于不顾,那是不仁不义不孝的。

一、译名的“分离”
把英文片名"A Separation"直白地译成“一次别离”似乎是欠妥的,个人觉得译成“分离”或许更为贴切。一来,导演阿斯哈·法哈蒂在接受采访时也说,“Separation”涵盖了诸多的层面,如何去理解,这个问题需要留给观众自己。"A Separation of...."这个语法结构提供了一种开放性的解读方式,但中文名“一次别离”却隐约有种一锤定音的意味,弱化了电影本身的多重寓意。二来,看完整部电影,你会发觉所谓“别离”并没有太多向过去告别的意思,也并非是一个位于时间轴上的重要节点

第一次因为这是获奖影片看了开头一部分,因为感觉片子很沉闷,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,感觉这个片子只是在叙述每个家里都会碰到的一段中年危机而已。最近又好几次看到这部影片被提及,于是决定重新看看这部片子。
首先,感受最直接的是伊朗的生活。一直以为这是个被战争蹂躏的国度。但是实际上,它是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。主角家的摆设和欧美普通家庭很像。想起之前看过对这个国家的描述:美国一直丑化这个国度,但是这个国家因为有浓重的宗教信仰约束,所以实际上民众都非常遵纪守法,犯罪率低,治安好。这也是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在这个国度发生的原因。
在中国,这部片子不会存在。因为中国人性,不会发生如此大的纠结。中国社会现在是连法律约束都无法保证的乱相。中国人处理问题,一般就是私了或着即使走上法律途径,最终解决问题也是各方都托关系,企图撼动审判结果。
受道德约束表现最直接的是女护工。但是问题的关键也在她。生活所迫,他隐瞒着丈夫做着护工的工作,最后把流产责任推给雇主也许因为对自己被冤枉是小偷的一种泄愤,也可能是生活所迫

半夜写论文有点走火入魔,我们不谈电影。
与原始宗教不同,伊斯兰教是一个没有图腾的一神宗教,它能使人们相信信仰可以“移山填海”(涂尔干语)。
女儿知道爸爸撒谎后,在一旁看着她信任的父亲静静地流泪。不撒谎、诚实的面对真主,是教徒最基本的行为准则。否则,你无法解释为什么家庭教师在拿着古兰经发誓之后发现自己被骗了。这是对她最严重的侮辱。
“不撒谎”才会产生层层叠叠的误会,宗教是人与人关系的粘合剂,是推动这部电影情节的核心要素。

纳德与西敏:一次别离》(A Separation)——想留不能留才最纠结(To leave,or not to leave?)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2007dy.com/vod/id-3976.html

最好看的免费网 推荐

 换一换

评论

共 53 条评论